“種子是農業(yè)的芯片”,在國家持續(xù)的重視下,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不斷強化。涉及農作物種子的植物新品種權侵權糾紛,也呈現(xiàn)出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這些糾紛中,很多時候被告一方的當事人,尤其是僅有銷售或許諾銷售行為的當事人,會主張被訴產品具有合法來源,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實踐中合法來源抗辯成立的比例并不高,當事人自認為成立的合法來源抗辯,往往達不到被法院判決認可的標準。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分析合法來源抗辯,為種子侵權糾紛中的當事人提供參考。
01、合法來源抗辯概述
“合法來源抗辯”是知識產權糾紛中的一種常見的法定抗辯事由,是指對于被告的使用或銷售行為,如果達到一定的證明標準,能夠證明其行為是善意的且被訴產品有合法的來源,則可以免除一定的民事責任。合法來源抗辯的成立至少需要兩個基本條件,即主觀上的善意和客觀上的來源合法性。主觀善意主要是指,使用者或銷售者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其使用或銷售的產品為侵權產品。這要求使用者或銷售者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無法發(fā)現(xiàn)被訴產品是侵權產品,例如使用者或銷售需要支付合理的對價??陀^來源的合法性通常需要證明,被訴產品是通過合法正規(guī)的渠道,通過商業(yè)活動獲得的。
合法來源抗辯有兩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方面是保護善意的經營者,避免善意的經營者因為承擔了無法預知的風險而受到傷害。市場環(huán)境是復雜多變的,善意的經營者可能難以完全察覺所涉及的產品是否存在知識產權侵權問題。那么,在正常的商業(yè)交易和流通中,需要建立合法來源抗辯制度,讓善意的使用者或銷售者無需承擔過重的責任。另一方面有利于從而從源頭上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合法來源抗辯能夠促使權利人積極追查侵權產品的源頭制造者,也能夠促使善意的經營者積極舉證證明侵權產品的源頭,這使得侵權產品的源頭制造者難以通過層層銷售渠道來逃避責任。
相比于其他知識產權類型,植物新品種侵權糾紛領域的合法來源抗辯制度建立的相對較晚。我國的《專利法》和《商標法》中,很早就對合法來源抗辯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而《種子法》中,目前尚未涉及合法來源抗辯的內容。202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于審理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guī)定(二)》的司法解釋,其第十三條對合法來源抗辯做出了規(guī)定。
02、合法來源抗辯成立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guī)定(二)》第十三條規(guī)定,銷售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是未經品種權人許可而售出的被訴侵權品種繁殖材料,且舉證證明具有合法來源的,人民法院可以不判令銷售者承擔賠償責任,但應當判令其停止銷售并承擔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由此可見,合法來源抗辯的主張一方需要證明,主觀上其“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客觀上購貨渠道合法、價格合理、存在實際的具體供貨方、銷售行為符合相關生產經營許可制度等。在合法來源成立的情況下,銷售者不需要賠償損失,但是需要停止侵權、承擔維權的合理費用。
在“丹玉405號”案中,原告遼寧某種業(yè)公司享有品種權。其從海陽某種子公司購買了“承玉34”雜交玉米種子,經檢測證明,其實際并非是“承玉34”雜交玉米種子,而是“丹玉405號” 雜交玉米種子。遼寧某種業(yè)公司查明該侵權種子系承德某種業(yè)公司繁育、銷售,遂將承德某種業(yè)公司和海陽某種子公司訴至法院。海陽某種子公司主張合法來源抗辯,并且提供了《授權委托書》、《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備案表(類型:經營不分裝種子)》等證據(jù),證明海陽某種子公司得到授權銷售 “承玉34”雜交玉米種子,并不知道實際是“丹玉405號” 雜交玉米種子。一審法院認為,結合承德某種業(yè)公司2019年12月28日出具的銷售發(fā)票,足以認定海陽某種子公司已盡到合理審查義務,能夠滿足“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合法取得”“說明商品提供者”等條件,海陽某種子公司合法來源抗辯依法成立。二審中,最高人民法院維持了一審判決[1]。
03、合法來源抗辯不成立的情形
上文的分析已經基本明確了,在植物新品種侵權糾紛中,合法來源抗辯成立的條件。但是實踐中,大多數(shù)主張合法來源抗辯的裁判結果都是合法來源抗辯不成立。對于大多數(shù)抗辯事由而言,其成立的情形都差不多,而不成立的理由則各不相同。
有些案件中,合法來源抗辯不成立的原因是行為人在主觀上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例如,在“奧黛麗”案中,北京某種苗公司認為,臨淄區(qū)某農場未經其授權許可,代育、銷售“奧黛麗”辣椒品種的種苗,侵犯了其品種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一審法院認為,臨淄區(qū)某農場作為家庭農場,系以農業(yè)種植為業(yè)的個體工商戶,其受張某委托代為繁育“奧黛麗”辣椒種苗,且張某向其提供的種子是商品種子,臨淄區(qū)某農場不知道收到的種子侵害“奧黛麗”植物新品種權。臨淄區(qū)某農場在本案中也存在銷售行為,但是并未實際履行訂購合同。因此,一審法院認為臨淄區(qū)某農場的合法來源抗辯成立。而二審法院認定,臨淄區(qū)某農場作為長期從事種植業(yè)務的專業(yè)苗場,對于培育種苗的種子來源應盡到合理審查注意義務。對于無正規(guī)包裝的種子更應當審查是否為品種權人授權出售的種子。其自認張某交給其的種子是用自封袋包裝,無任何標識,對該種子的來源未進行審核,在明知該種子來源不明的情況下,仍進行培育,其主觀狀態(tài)難謂“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因此,二審中最高人民法院認定其合法來源抗辯不成立[2]。
有些案件中,合法來源抗辯不成立的原因是客觀上證明來源合法性的證據(jù)不足。例如,在“蘇翠1 號”案中,品種權獨家許可的被許可人北京某種業(yè)有限責任公司訴鄧州市某種植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侵犯其品種權。鄧州市某種植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主張被訴侵權苗木枝條來源于南陽某苗木有限公司,有合法來源。但是一審法院認為,其沒有提供支付憑證、合同、發(fā)貨單、收款單等證據(jù)證明其合法來源抗辯的主張。南陽某苗木有限公司的事后證明所稱銷售數(shù)量與公證書視頻顯示的被訴侵權梨樹的數(shù)量差距巨大(梨樹是可以自行嫁接的)。因此,一審法院判決合法來源抗辯不成立,二審中,最高人民法院維持了一審判決[3]。
還有些案件中,存在銷售行為不符合相關生產經營許可制度的情況。種子涉及國家糧食安全,因此屬于許可經營的商品,如果沒有經營許可證,其銷售行為本身不合法,也無法成立合法來源抗辯。例如,在“京糯6”案中,被訴侵權人之一的某種籽店提出合法來源抗辯,主張被訴侵權種子購買自案外人。但是,某種籽店沒有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銷售行為不符合相關生產經營許可制度。而且其也沒有提供相應進貨單、銷售單等過程單據(jù),對進貨商品、進貨價、進貨數(shù)量均無法說明,無法證明購貨渠道合法、價格合理。因此,一審法院判決合法來源抗辯不成立,二審中,最高人民法院維持了一審判決[4]。
04、總結
2021年的司法解釋出臺后,我國在植物新品種侵權糾紛中,已經明確建立了合法來源抗辯制度。但是由于行業(yè)的特殊性,合法來源抗辯往往因為證據(jù)不足而不能成立。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分析了合法來源抗辯成立的條件和典型情形。但是,在具體案件中,案件事實和證據(jù)的具體情況千變萬化,不能機械的根據(jù)法條的文義解釋分析具體的案情,還是應當根據(jù)具體案情制定綜合性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2022)最高法知民終1692 號民事判決書。
[2]最高人民法院,(2023)最高法知民終798 號民事判決書。
[3]最高人民法院,(2023)最高法知民終99 號民事判決書。
[4]最高人民法院,(2023)最高法知民終1790 號民事判決書。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yè)企業(yè)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yè)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guī)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yè)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guī)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huán)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yè)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guī),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市場監(jiān)督總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商標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jù)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fā)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lián)系刪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