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功能性特征侵權司法解釋及案例判旨淺析
在考慮公平原則、折衷原則和符合發(fā)明目的原則等因素后,最高院針對功能性特征的內容確定、定義和等同認定構建了較為復雜的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表明,功能性特征在授權確權時需要考慮“公開充分”、“支持”和“清楚”等問題,在侵權時又需要考慮“技術特征劃分”、“必要技術特征”和“特殊等同”等問題。
一、功能性特征侵權司法解釋
在有的權利要求中,有些技術特征難以用結構特征表述,或者用結構特征限定不如用功能或效果特征限定更為恰當,而使用功能或者效果特征來限定發(fā)明。這一類使用功能或效果限定的技術特征被稱為功能性特征。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四條確立了功能性特征解釋的基本原則,規(guī)定如下:
對于權利要求中以功能或者效果表述的技術特征,人民法院應當結合說明書和附圖描述的該功能或者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及其等同的實施方式,確定該技術特征的內容。
這樣規(guī)定是因為功能性特征的字面含義本身較為寬泛,結合說明書和附圖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及其等同實施方式進行解釋,既可以給專利權人提供合理的保護,同時又能確保社會公眾利益不受侵害[1]。然而在實踐中,并非所有以功能或者效果表述的技術特征都不能明確其具體實施方式,例如變壓器、放大器等;另外,將說明書中記載的與其功能或者效果有關的所有技術特征均用于確定其保護范圍會不適當?shù)叵拗破浔Wo范圍。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解釋二》)第八條進一步明確了功能性特征的定義以及等同認定規(guī)則,規(guī)定如下:
功能性特征,是指對于結構、組分、步驟、條件或其之間的關系等,通過其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所起的功能或者效果進行限定的技術特征,但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實現(xiàn)上述功能或者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的除外。
與說明書及附圖記載的實現(xiàn)前款所稱功能或者效果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相比,被訴侵權技術方案的相應技術特征是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實現(xiàn)相同的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且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被訴侵權行為發(fā)生時無需經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能夠聯(lián)想到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相應技術特征與功能性特征相同或者等同。
然而上述規(guī)定仍然過于原則性,例如哪些情況屬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實現(xiàn)上述功能或者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如何確定“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如何判斷“相同的功能”等。在出臺新的司法解釋之前,對于上述問題的“答案”只能通過最高院侵權案例判旨進行“窺探”。
二、功能性特征侵權案例判旨
1功能性特征的定義
功能性特征的定義可以拆解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正面定義,第二部分是反面定義。根據(jù)功能性特征的正面定義,功能性特征可以分為純功能性特征和非純功能性特征。純功能性特征是指對于結構、組分、步驟、條件或其之間的關系等,僅通過其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所起的功能或者效果進行限定的技術特征。非純功能性特征是指對于結構、組分、步驟、條件或其之間的關系等,還通過其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所起的功能或者效果進行限定的技術特征。實踐中,從正面認定功能性特征是比較容易的,而從反面排除功能性特征則經常出現(xiàn)爭議。以下案例均涉及功能性特征的反面排除。
(1)屬于公知常識
最高院在SMC株式會社樂清市博日氣動器材有限公司侵害發(fā)明專利權糾紛案
基于專利申請日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如果實現(xiàn)爭議技術特征所述功能或者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屬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公知常識,應認定該爭議技術特征屬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實現(xiàn)該功能或者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的情形,不屬于功能性特征。
在該案中,為證明爭議技術特征“螺線管在接近或遠離閥座的方向驅動閥芯”屬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實現(xiàn)該功能或者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的情形,SMC株式會社提交了相關證據(jù)。最高院認為SMC株式會社提交的證據(jù)足以證明實現(xiàn)爭議技術特征的功能或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屬于公知常識,因此爭議技術特征屬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實現(xiàn)該功能或者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的情形,即不屬于功能性特征。
最高院在深圳市華澤興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同明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侵害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案
由于“功能性特征”在專利侵權訴訟中的解釋是一種限縮性解釋,故爭議技術特征是否屬于“功能性特征”的認定對于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解釋權利要求,確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時,通常需要首先認定爭議技術特征是否屬于“功能性特征”。在認定爭議技術特征是否屬于“功能性特征”時,不僅需要考慮技術特征文字本身的含義,還需將該技術特征納入到權利要求限定的整體技術方案中進行理解。
在該案中,最高院認為爭議技術特征“第一散熱區(qū)”、“第二散熱區(qū)”本質上是對涉案專利產品燈體、燈罩的特定部分的區(qū)域劃分。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熱輻射散熱是最為常見的散熱方式,燈體、燈罩中的特定區(qū)域可以通過熱輻射等方式散熱屬于本領域的公知常識。因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結合第一散熱區(qū)以及第二散熱區(qū)本身的含義以及權利要求1的整體技術方案,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所述特征的具體實施方式,因此所述特征不屬于功能性特征。
在上述兩個案件中,最高院明確了“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實現(xiàn)所述功能或者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的判斷標準之一就是“實現(xiàn)所述功能或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屬于公知常識”。另外,北高院《專利侵權判定指南(2017)》的第18條指出:以下情形一般不宜認定為功能性特征:(1)以功能或效果性語言表述且已經成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普遍知曉的技術術語。這些技術術語例如導體、散熱裝置、粘結劑、放大器、變壓器、發(fā)動機、放大鏡、變速器、制動器、濾波器等。這些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普遍知曉的技術術語不宜認定為功能性特征,本質上就是因為其具體實施方式屬于所屬領域的公知常識。
(2)考慮適配關系
最高院在浙江波速爾運動器械有限公司杭州騎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侵害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案
對功能性特征的認定,應考慮該特征與權利要求中其他技術特征之間的適配關系,以及因此而對實現(xiàn)權利要求限定的功能和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的影響。如果僅考慮爭議特征在本領域中通常的實施方式,而忽略該特征與權利要求中的其他技術特征之間的適配關系,及其因此而對實現(xiàn)權利要求限定的功能和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的影響,將難以對技術特征是否屬于功能性特征作出準確認定。
在該案中,關于爭議技術特征“轉動機構”,權利要求1中限定其位置“固定于第一內蓋與第二內蓋之間”,其功能是“第一內蓋與第二內蓋通過該轉動機構實現(xiàn)轉動連接。”但是,對于兩內蓋之間如何通過轉動機構實現(xiàn)轉動連接,權利要求1并未作進一步描述。雖然騎客公司主張轉動連接在機械領域的含義是眾所周知的,本領域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即可以清楚實現(xiàn)轉動連接的具體方式。但是轉動機構在涉案專利中起到的功能是使得第一、第二內蓋能夠轉動連接。因此,在判斷本領域技術人員僅閱讀權利要求是否能夠直接、明確地確定如何實現(xiàn)權利要求1中的轉動連接時,還必須考慮其所連接的左、右內蓋的具體情況。即使現(xiàn)有技術中已經有轉動機構的連接方式,但是將已有的連接方式與涉案專利中的左、右內蓋結構相配合,實現(xiàn)權利要求1中的左、右內蓋的轉動連接,并不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的。因此,該專利的“轉動機構”屬于功能性特征。
由于權利要求的技術特征是通過文字表述的,而文字表述必然存在局限性,因此對技術特征內容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抽象的文義解釋層面,而應當站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角度,根據(jù)技術特征在權利要求整體方案中的功能和效果,來判斷是否可以直接、明確地確定具體實施方式。
(3)功能限定結構
最高院在臨海市利農機械廠與陸杰侵害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案
如果技術特征中除了功能或者效果的限定之外,同時也限定了與該功能或者效果對應的結構特征,并且本領域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書,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該結構特征的具體實現(xiàn)方式,并且該具體實現(xiàn)方式可以實現(xiàn)該功能或者效果的,則這種同時使用“結構”與“功能或者效果”限定的技術特征并不屬于“功能性特征”。
在該案中,爭議技術特征“托軌”是涉案專利“一種蔬菜水果分選裝置”的部件之一。雖然并無證據(jù)證明“托軌”屬于本領域常用的技術術語,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書,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托軌”中的“軌”是結構特征,而“托”進一步限定了“軌”的功能。本領域技術人員熟悉“軌”的各種常規(guī)實現(xiàn)方式,通常情況下,結構特征“軌”本身就已經足以實現(xiàn)“托”的功能。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根據(jù)“托軌”在權利要求1技術方案中的具體情況,直接、明確地確定以適當結構的“軌”來實現(xiàn)“托軌”的功能。綜上,“托軌”屬于同時以產品結構及其功能限定的技術特征,不屬于 “功能性特征”。
在權利要求中使用類似“托軌”這種“用功能修飾結構”的“混合型”技術特征并不少見,例如卡槽、濾網等等。如果將“功能”和“結構”進行拆解,那么這里的功能限定便屬于非純功能限定,即該功能的實施方式已經做了至少部分結構性限定。只要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jù)這種結合限定能夠直接、明確地確定具體實施方式,那么該技術特征就不應當認定為功能性特征。
(4)結構實現(xiàn)功能
最高院在瓦萊奧清洗系統(tǒng)公司訴廈門盧卡斯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等侵害發(fā)明專利權糾紛案
如果專利權利要求的某個技術特征已經限定或者隱含了特定結構、組分、步驟、條件或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等,即使該技術特征同時還限定了其所實現(xiàn)的功能或者效果,亦不屬于“功能性特征”。
在該案中,爭議技術特征“在所述關閉位置,所述安全搭扣面對所述鎖定元件延伸,用于防止所述鎖定元件的彈性變形,并鎖定所述連接器”實際上限定了安全搭扣與鎖定元件之間的方位關系并隱含了特定結構——“安全搭扣面對所述鎖定元件延伸”,該方位和結構所起到的作用是“防止所述鎖定元件的彈性變形,并鎖定所述連接器”。該技術特征既限定了特定的方位和結構,又限定了該方位和結構的功能,且只有將該方位和結構及其所起到的功能結合起來理解,才能清晰地確定該方位和結構的具體內容。這種“方位或者結構+功能性描述”的技術特征雖有對功能的描述,但是本質上仍是方位或者結構特征,不是功能性特征。
這案例中的“結構實現(xiàn)功能”的情況與前述的“功能限定結構”的情況類似,均屬于非純功能限定,均需要考慮二者結合限定是否可以直接、明確地確定具體實施方式。從上述兩個案例也可以看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一般可以根據(jù)非純功能性特征和其對應的結構性特征結合直接、明確地確定其具體實施方式。對此,北高院《專利侵權判定指南(2017)》的第18條也指出:以下情形一般不宜認定為功能性特征:(2)使用功能性或效果性語言表述,但同時也用相應的結構、組分、材料、步驟、條件等特征進行描述的技術特征。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功能類和結構類的描述要有對應關系,否則二者依然可能不能共同確定具體實施方式,從而被認定為功能性特征。
2功能性特征的等同認定
等同認定規(guī)則是在確定特征內容的基礎上,應用規(guī)定的等同判斷標準來認定特征是否等同。功能性特征與普通特征的等同認定規(guī)則的不同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①功能性特征的內容確定為說明書對應的具體實施方式,更為具體地,為其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而普通特征的內容確定為特征本身。這是因為首先如果不將功能性特征確定為實施方式,則無法進行“基本相同的手段”的判斷。其次如果在專利侵權訴訟中仍然按照權利要求解釋的一般規(guī)則,將“功能性特征”的保護范圍解釋為包含實現(xiàn)該功能、效果的全部實施方式,將導致專利權的保護范圍與專利的創(chuàng)新程度和公開內容不相匹配,不可避免地會給后續(xù)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帶來不應有的限制,給科學技術發(fā)展和經濟社會進步帶來負面影響;將其確定為說明書記載的具體實施方式,是為了使得專利權的保護范圍與其創(chuàng)新程度和說明書、附圖公開的內容相適應,維護社會公眾與權利人的利益平衡,為后續(xù)改進和創(chuàng)新留下必要的空間。最后將其確定為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是為了鼓勵專利權人主動公開與“功能性特征”的功能、效果有關的技術內容,豐富現(xiàn)有技術,便于社會公眾更好地理解專利技術方案,亦可以讓權利人無需顧慮由于公開的具體實施方式過于具體、細節(jié),而導致“功能性特征”的保護范圍受到不必要的限縮[7]。確定功能性特征的內容是適用等同判斷標準的前提。
②功能性特征的等同判斷標準為基本相同的手段、相同的功能、相同的效果和容易想到,而普通特征為基本相同的手段、基本相同的功能、基本相同的效果和容易想到。由此可見,功能性特征的等同判斷標準更加嚴格。這是由于功能性特征的字面含義較為寬泛,如果對于功能、效果適用基本相同,則會不適當?shù)財U張了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即功能性特征未采用二次等同理論[8]。以下案例涉及功能性特征等同認定規(guī)則的適用。
(1)“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的確定
最高院在株式會社島野廣東順德順泰智能運動器材有限公司侵害發(fā)明專利權糾紛案
如果說明書中記載了多個與“功能或者效果”對應的具體結構、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等技術特征,并且這些技術特征彼此之間相互銜接、緊密配合,難以清晰無異議地確定哪些屬于“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時,應由權利人對此進行充分說明或舉證證明。
在該案中,最高院認為實現(xiàn)功能性特征“位置保持/釋放機構,選擇性地將上述纜線卡止體保持在多個保持位置中的任一個上”的功能的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包括:(一)定位體154.包括多個定位齒162、進給齒164以及卡合孔154a;(二)定位爪156.包括第一爪部156a、限制突起156b、限制突起156c及卡合突起156d;(三)防轉動爪157.包括第2爪部157a、限制部157b及釋放凸輪部157c;(四)驅動部件139.包括第1臂部件170、第2臂部件171.這些部件之間及其組成部分之間具有緊密復雜的配合和銜接關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各個技術特征之間不能孤立存在或者截然分開。島野公司主張不可缺少的部件是定位體154及其定位齒162、定位爪156及其第1爪部156a、防轉動爪157及其第2爪部157a。除此之外,定位爪156的1對限制突起156b、156c及卡合突起156d、防轉動爪157的限制部157b及釋放凸輪部157c,以及第2臂部件171的三個動作部171a、171b、171c則是實現(xiàn)多級釋放的部件,不屬于實現(xiàn)保持/釋放功能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最高院認為,技術特征的功能為“選擇性地將上述纜線卡止體保持在多個保持位置中的任一個上”,其中的“多個保持位置中的任一個上”表明,權利要求1中的變速操作既包括逐級釋放,也包括多級釋放,因此不支持島野公司的主張。
最高院在前述的“電動平衡車案”中指出:
除非存在明顯不屬于實現(xiàn)權利要求限定的功能或者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的情形,一般應根據(jù)說明書及附圖記載的與功能性特征對應的具體實施方式確定功能性特征限定的具體內容。如果專利權人主張其中某些技術特征不是不可缺少的,應當對此進行充分說明或者舉證證明。
在該案中,專利權人騎客公司未主張或舉證證明說明書記載的內容有不屬于實現(xiàn)轉動連接的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因此,最高院將功能性特征“轉動機構”限定的內容確定為:“轉動機構包括一個軸套、兩個軸承和兩個卡簧,所述軸套為軸向中空結構,供第一內蓋和第二內蓋中間的連接線通過且第一內蓋、第二內蓋均可相對所述軸套轉動。軸承固定在兩個軸套內并通過卡簧固定在內蓋上”。
盡管最高院在“自行車變速操作裝置案”中指出:在對功能性特征進行解釋時,不能將說明書中記載的與其功能或者效果有關的技術特征均用于確定其保護范圍,不適當?shù)叵拗破浔Wo范圍,對權利人公開其具體實施方式帶來負面影響,但是在“電動平衡車案”中又指出:如果說明書及附圖所記載的功能性特征所對應的具體實施方式包含多個技術特征,在滿足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充分公開”等有關專利授權的法定條件的前提下,專利權人通常會選擇在說明書及附圖中僅記載實現(xiàn)功能性特征的功能或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以獲得更大的保護范圍。因此在實踐中,正如上述兩個案例展示的,說明書記載的實現(xiàn)該功能或效果“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往往確定為實現(xiàn)該功能或效果的“全部技術特征”。當然,如果說明書公開了多個層次的具體實施方式,筆者認為應當將公開技術特征較少的具體實施方式確定為功能性特征的內容。至于具體實施方式中不屬于“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的舉證責任則應當轉移給專利權人,而這對于已經完成的專利來說是較為困難的。
(2)“基本相同的手段”的比對
最高院在前述的“電動平衡車案”中指出:
在認定是否構成“相同或者等同”時,對功能性特征不宜再拆分比對。在權利要求限定的技術方案中,功能性特征可以構成實現(xiàn)特定的功能和效果的最小技術單元。在侵權比對時,應將與功能性特征對應的具體實施方式作為一個整體,與被訴侵權技術方案的相應技術特征進行比對。而不宜再將具體實施方式中的各個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再行拆分,分別、逐一與被訴侵權產品中的相應技術特征進行比對。
在該案中,波速爾公司所主張涉案專利兩側內蓋與軸之間均為轉動連接,而被訴侵權產品僅一側內蓋與軸之間轉動連接,二者在結構方面不相同,并且在騎行安全、制造成本等功能或效果方面也不相同,因此二者既不相同也不等同。最高院認為該差異是對轉動機構特征再行拆分后,與被訴侵權產品相應技術特征比對得出的,對轉動機構特征整體上與被訴侵權產品相應特征構成等同不具有實質性的影響。至于卡簧數(shù)量、安裝位置等方面的差異,也同屬于對轉動機構特征再進行拆分和比較后存在的不同,對功能性特征“轉動機構”的等同判斷沒有實質性影響。
該案例表明,“基本相同的手段”的比對方式涉及技術特征的拆分。專利權人往往希望將技術特征拆分地粗放一些,以期被訴侵權方案更容易滿足全面覆蓋原則和等同原則從而被判定侵權,而被訴侵權方則正好相反。對此,最高院通過判例[10]確定了技術特征劃分原則,即對于技術特征的劃分,應當結合發(fā)明的整體技術方案,依照是否能夠相對獨立地實現(xiàn)一定技術功能并產生相對獨立的技術效果的標準,劃分出權利要求的最小技術單元。不宜將最小技術單元涉及的技術特征進行拆分比對。該案例的“轉動機構”屬于純功能性特征,而純功能性特征根據(jù)其定義即可判斷其構成實現(xiàn)特定的功能和效果的最小技術單元。因此將純功能性特征的內容確定為對應的具體實施方式的各個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后,這些技術特征應當構成最小技術單元。如果將這些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再度進行拆分,那么會造成權利要求的功能性特征和其他技術特征的劃分標準不一致,從而造成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不恰當限縮。
根據(jù)非純功能性特征的定義,其與對應的結構性特征之間并不相對獨立,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將二者共同劃為最小技術單元,在侵權比對時不宜進行拆分。
(3)“相同的功能”的判斷之一
最高院在前述的“自行車變速操作裝置案”中指出:
如果功能性特征限定的功能包括多個方面,而被控侵權技術方案中的相應技術特征僅能實現(xiàn)其中的一部分,不能實現(xiàn)該功能性特征限定的全部功能的,則二者的功能存在實質性差異,不應認定構成侵權。
在該案中,技術特征“位置保持/釋放機構”的功能為在自行車變速時能夠“選擇性地將纜線卡止體保持在多個保持位置的任意一個”,其至少同時具備兩種功能,即不僅包括一次操作實現(xiàn)多級釋放,也包括一次操作實現(xiàn)單級釋放,而被控侵權產品的一次操作僅能實現(xiàn)單級釋放,并不具備多級釋放的功能,因此不屬于解釋(二)第八條規(guī)定的“相同的功能”的情形。
該案例涉及改劣發(fā)明。所謂改劣發(fā)明是指省略或者替換專利技術方案中的技術特征,使得新構成的技術方案所實現(xiàn)的功能、效果劣于專利技術方案的行為。如果被訴侵權方案只能實現(xiàn)部分功能,通常可以被視為改劣發(fā)明。改劣發(fā)明是否侵權在司法實踐中沒有定論,需要結合等同原則具體判斷。功能性特征等同認定中的“相同的功能”判斷顯然比普通特征的“基本相同的功能”更加嚴格。從本案可以間接得出,針對功能性特征的改劣發(fā)明是不侵權的。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只有“相同的功能”被解釋為被控侵權技術方案能夠實現(xiàn)功能性特征限定的全部功能,才算滿足符合發(fā)明目的原則和全面覆蓋原則。
(4)“相同的功能”的判斷之二
最高院在前述的“電動平衡車案”中指出:
對于功能性特征的侵權比對,在認定被訴侵權產品的相應技術特征是否能夠“實現(xiàn)相同的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時,應當以權利要求中記載的功能性特征限定的功能和效果為依據(jù),而不是以說明書及附圖記載的實現(xiàn)該功能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分別具有的功能和效果為依據(jù)。
在該案中,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中限定了轉動機構特征的功能是實現(xiàn)“第一內蓋和第二內蓋之間的轉動連接”,而被訴侵權產品中的轉動機構也實現(xiàn)了相同的功能。至于兩側的內蓋與軸之間是否都是轉動連接,并不屬于權利要求1中限定的轉動機構的功能和效果,不妨礙“實現(xiàn)相同功能”的判斷。
該案例的判旨是符合侵權判定基本原則的。首先,無論是普通技術特征,還是功能性特征,判斷其功能時均是考慮其在權利要求技術方案中的功能;其次,不同的技術特征在其實現(xiàn)的功能和效果上必然不會完全相同,如果以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分別具有的功能和效果為依據(jù)來判斷被訴侵權產品的相應技術特征是否能夠“實現(xiàn)相同的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那么只有當被訴侵權產品的相應技術特征與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完全相同才能判斷為相同,這相當于架空了功能性特征等同認定規(guī)則的制度設計目的。
三、功能性特征侵權司法解釋的完善建議
1功能性特征的定義
如前案例判旨所展示的,在實踐中功能性特征一般就是指純功能性特征。非純功能性特征要么不符合技術特征的定義,要么屬于功能性特征的例外。首先,功能性特征是技術特征的一種,功能性特征須符合技術特征的定義。目前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及最高院司法解釋均未對技術特征做出定義,最高院認為劃分權利要求的技術特征時,應當結合發(fā)明的整體技術方案,依照是否能夠相對獨立地實現(xiàn)一定技術功能并產生相對獨立的技術效果的標準,劃分出權利要求的最小技術單元。非純功能性特征由于有對應的結構性特征而不具備“相對獨立性”,不宜劃為最小技術單元,因此不符合技術特征的定義。其次,非純功能性特征由于具備對應的結構性特征,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對二者的結合考慮,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具體實施方式,即非純功能性特征常被認定為功能性特征的例外。
另外,最高院在新的專利授權確權司法解釋中也對功能性特征做了定義?!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專利授權確權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一)》第九條規(guī)定:以功能或者效果限定的技術特征,是指對于結構、組分、步驟、條件等技術特征或者技術特征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僅通過其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所起的功能或者效果進行限定的技術特征,但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權利要求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實現(xiàn)該功能或者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的除外。雖然該司法解釋適用于專利授權確權行政案件,但是如果專利侵權案件司法解釋針對同一術語的解釋方法不同,容易造成爭議。
為了簡化問題和避免爭議,不妨參考新的司法解釋將《解釋二》第八條第1款中的功能性特征的定義修改為純功能性特征或者狹義上的功能性特征,即:
功能性特征,是指對于結構、組分、步驟、條件或其之間的關系等,(僅)通過其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所起的功能或者效果進行限定的技術特征,但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實現(xiàn)上述功能或者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的除外。
2功能性特征的等同認定
如前所述,《解釋》第四條規(guī)定了功能性特征的內容確定,但是沒有明確具體實施方式的含義和等同認定規(guī)則,《解釋二》第八條第2款進一步規(guī)定了具體實施方式的含義和相同或等同認定規(guī)則,但是沒有明確相同和等同的區(qū)別,或者認為二者沒有區(qū)別。但是被訴侵權技術方案可能采用與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相同或者不同的手段,而這兩者是存在區(qū)別的。前者在說明書的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的指引下,采用相同的手段,一般就實現(xiàn)相同的功能和達到相同的效果,結果自然落入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應當認定為相同侵權;而后者在說明書的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的指引下,采用了不同的手段,即嘗試“規(guī)避”,至于是否落入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按照《解釋二》第八條第2款的規(guī)定,考慮是否是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實現(xiàn)相同的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如果是的應當認定為等同侵權而不是相同侵權。因為相同侵權一般而言就是要求手段功能效果均相同。因此,為了明確功能性特征相同侵權和等同侵權的界限,可以嘗試對《解釋二》第八條第2款做如下修改:
與說明書及附圖記載的實現(xiàn)前款所稱功能或者效果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征相比,被訴侵權技術方案的相應技術特征是以(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手段,實現(xiàn)相同的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且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被訴侵權行為發(fā)生時無需經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能夠聯(lián)想到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相應技術特征與功能性特征相同或者等同。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考慮公平原則、折衷原則和符合發(fā)明目的原則等因素后,最高院針對功能性特征的內容確定、定義和等同認定構建了較為復雜的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表明,功能性特征在授權確權時需要考慮“公開充分”、“支持”和“清楚”等問題,在侵權時又需要考慮“技術特征劃分”、“必要技術特征”和“特殊等同”等問題。因此對于這些規(guī)則的準確適用一直是司法實踐的難點,值得進一步研究。
注釋
[1]孔祥俊,王永昌,李劍. 《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J]. 人民司法·應用. 2010(3):27-30
[2](2019)最高法民申5477號
[3](2018)最高法民申1018號
[4](2018)最高法民申2345號
[5](2017)最高法民申1804號
[6](2019)最高法知民終2號
[7](2018)最高法民申1018號
[8]宋曉明,王闖,李劍. 《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理解與適用[J]. 人民司法·應用. 2016(10):28-36
[9](2019)最高法民申5466號
[10](2017)最高法民申字3802號
中企檢測認證網提供iso體系認證機構查詢,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資格、計量校準、知識產權貫標一站式行業(yè)企業(yè)服務平臺。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行業(yè)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計量、校準機構,儀器設備、耗材、配件、試劑、標準品供應商,法規(guī)咨詢、標準服務、實驗室軟件提供商提供包括品牌宣傳、產品展示、技術交流、新品推薦等全方位推廣服務。這個問題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還需要了解更多專業(yè)性問題可以撥打中企檢測認證網在線客服13550333441。為您提供全面檢測、認證、商標、專利、知識產權、版權法律法規(guī)知識資訊,包括商標注冊、食品檢測、第三方檢測機構、網絡信息技術檢測、環(huán)境檢測、管理體系認證、服務體系認證、產品認證、版權登記、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檢測法、認證標準等信息,中企檢測認證網為檢測認證商標專利從業(yè)者提供多種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版權、商標、專利的轉讓代理查詢法律法規(guī),咨詢輔導等知識。
本文內容整合網站:中國政府網、百度百科、最高人民法院、知乎、國家認證認可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市場監(jiān)督總局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內容根據(jù)網絡信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發(fā)布旨在積善利他,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lián)系刪除并致歉!